太极拳圈流传着一个荒诞的认知:「起势只是热身,后面才是真功夫」。这种说法就像说「盖楼只需要第二层」一样荒谬。真正懂拳的人都明白,各派太极拳真正的第一招,往往藏在起势之后看似平淡的动作里。这些被忽视的「开门密码」,才是太极拳区别于广播体操的核心。
一、陈氏太极:金刚捣碓的「雷霆万钧」
陈氏太极起势后,第一个动作「金刚捣碓」常被误解为「砸拳跺脚」。实际上,这个动作暗含三大玄机:
1. 呼吸的螺旋:吸气时双手左逆右顺螺旋上棚,肩胛骨下回旋15度,如同拧毛巾般将对手劲力吸入丹田;呼气时右拳如岩石落地,配合跺脚形成「地动山摇」的气势。这种呼吸法能瞬间提升整劲,使拳力倍增。
2. 重心的陷阱:左脚铲出时,脚跟内侧贴地如冰刀滑行,看似缓慢实则暗藏杀机。当对手重心前移时,突然震脚转腰,可将其掀翻在地。此时脊柱如九节鞭垂坠,每节椎间隙拉伸1-2毫米,劲力从脚底直达拳面。
3. 劲力的爆发:右拳落于左掌心时,小臂如钢鞭骤缩,配合丹田喷气,能在瞬间释放全身劲力。这招在实战中可直接击碎对手肋部或下颌,甚至在贴身时用顶膝和肘击形成连续攻击。
二、杨氏太极:揽雀尾的「绵里藏针」
杨氏太极以柔化著称,但起势后的「揽雀尾」却暗藏玄机:
1. 掤劲的劲敌:两臂前掤时,腕部如挂着千斤重物,形成「进可攻退可守」的防线,如同撑开的油纸伞,既不能让对手突破,又能顺势化解其劲力。对手若强行突破,会像陷入蛛网的飞虫般越挣扎越紧。
2. 捋挤的连环:当对手发力时,顺势转腰捋带,将其劲力引向斜后方;紧接着双手如铁钳合拢,配合弓步前挤,能将对手推出丈外。例如对方抱腰欲摔时,含胸拔背稳底盘,向斜后方转腰如拧麻花,将抱力化为斜上提惯性,待其重心前移超脚尖,松手推肩使其扑倒。
3. 呼吸的开合:吸气时两臂外展如抱气球,呼气时内合如绞毛巾,遵循「开呼合吸」的口诀,使呼吸与动作浑然一体。这种呼吸配合能增强心肺功能,长期练习可使呼吸绵长如丝,跑步时更轻松。
三、孙氏太极:懒扎衣的「一气流行」
孙氏太极的「懒扎衣」看似随意,实则暗藏玄机:
1. 步法的虚实:前脚虚点如踩浮冰,后脚实踏如生根。这种步法能让身体瞬间转向任何方向,使对手捉摸不透攻击路线。例如对方直拳冲胸时,沉胯后坐降重心,腰向侧旋45°避其锋芒,前脚进步别腿,使其重心失控。
2. 手法的阴阳:右手划弧如撩衣,左手护肋如持盾。这种「阴阳转换」能在防守的同时寻找反击机会,让对手防不胜防。例如手腕被抓瞬间放松微沉,小臂内旋如钥匙开锁卸其抓力,转身成单鞭定势,勾手后拉拽臂,前掌推按其肘外侧反关节发力。
3. 呼吸的贯通:吸气时气从涌泉升至百会,呼气时从百会降至涌泉,配合「口呼鼻吸」的迎气法,使呼吸如长江大河般连绵不绝。这种「周天呼吸」能激活全身经络,使动作如行云流水。
四、吴氏太极:拦雀尾的「六弧桩功」
吴氏太极的「拦雀尾」以桩功见长:
1. 六弧的奥秘:大腿与躯干呈弧、膝部呈弧、脚面呈弧,上肢同样形成三弧。这种姿势能使全身肌肉处于最佳发力状态,看似静止实则蓄势待发。脊柱如弓背,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,蓄势时微微后弓,发势时微微前驰。
2. 劲力的传导:两臂前掤时,劲力从脚底经腿、腰、背直达手指。这种「节节贯穿」的发力方式,能在瞬间将对手劲力反弹回去。例如对方推搡时,借脊柱的S型波动将劲力原路返回,使其自食其力。
3. 呼吸的控制:吸气时小腹内收如提肛,呼气时外鼓如吹笛。这种呼吸法能增强核心力量,使下盘稳如泰山,即使被推搡也能保持平衡。
五、武氏太极:懒扎衣的「贴身短打」
武氏太极的「懒扎衣」注重贴身实战:
1. 身法的紧凑:身体前倾如弓,两臂如弦。这种姿势能在瞬间缩短与对手的距离,使长拳类对手难以发挥优势。例如对方出拳时,迅速迅速用肩胯撞其肋部,同时双手控制其手臂。
2. 手法的刁钻:右手撩衣如拨草寻蛇,左手护肋如守关大将。这种「攻守一体」的手法,能在贴身缠斗中占尽先机。例如对方抓腕时,顺势旋转挣脱,同时用肘部击打其要核部位。
3. 呼吸的配合:吸气时提肛收腹,呼气时松腹松肛。这种呼吸法能增强盆底肌力量,对久坐族的痔疮、便秘有奇效。
六、练习禁忌与黄金时间
1,最佳时间:早晨7-9点阳气升发时练习,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晚上练习需去掉「搬拦捶」等激烈动作,避免影响睡眠。
2,进阶技巧:初学者可先专攻单式,如陈氏金刚捣碓或杨氏揽雀尾,每天练习10分钟,配合镜子纠正动作,确保姿势标准。熟练后再串联整套动作,感受劲力的连贯传递。
太极拳的魅力,不在于花拳绣腿的表演,而在于每个动作背后的「匠心独运」。真正的高手,能从一个简单的「金刚捣碓」中打出千变万化的劲力,从「揽雀尾」中悟出以柔克刚的真谛。现在就放下手机,试试各派的「开门密码」,让身体告诉你太极拳的真正奥秘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融丰配资-股票配资门户导航查询-专业炒股配资咨询-山西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